定岗定编绩效管理方案

  医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业务量不断上升,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等硬件陆续改善及扩充,各项管理制度正逐步完善,医院的整体工作呈持续上升态势。为了推动医院各项事业顺利开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医院决定在人力资源的规划、配置、考核、分配与激励等方面进行优化。定岗定编则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它是确定岗位和确定岗位编制的合称,前者是设计医院中承担具体工作的岗位,而后者是设计从事某个岗位的人数。定岗定编涉及医院目标的落实、员工能力和数量的匹配,从而影响到医院运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为此,医院根据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必要开展定岗定编工作。

一.指导思想

医院定岗定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医院现实情况,既要实行满负荷工作,又要考虑员工的身心承受能力;既要节约人力成本,又要确保医疗质量;既要提高工作效率,又要追求细节的完美。确保定岗定编能规范医院管理,科学地配置人力资源,并鼓舞员工士气,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定岗定编的原则

1. 尊重现实原则

医院定岗定编首先应该遵循尊重现实的原则。目前医院所形成的人员与岗位匹配情况,与医院的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管理体制、员工的执业理念、长期的工作习惯甚至个人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医院在不改变现有体制、无法在短期内大规模缩减和增加人员、员工的观念不可能很快改变等情况下,必须尊重现有岗位和人员的实际,只要能够通过定岗定编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对工作负荷与压力进行合理分解,对各岗位员工的工作数量、质量、效率进行合理评价,能够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全院员工的人力成本控制意识和效率意识,定岗定编的目的就可以说基本实现。

2.工作需要原则

定岗定编必须以满足工作需要为根本原则,做到“以事定岗、以岗定人”。按照医院各部门职责范围和临床医技科室业务范围确定名称和编制数,不应因人设岗。

3.精简高效原则

即坚持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精简冗员,使岗位与人员编制在配备上达到优化,在保证医院工作质量的前提下,用较少的人员完成较多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医院工作效率,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4.结构合理原则

要保证各类人员合理的比例关系和合理的层次结构,使医院人员达到群体组合的最优化,以发挥医院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医院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可以用数量指标来监测的,但有些工作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的,因此,在定岗定编时,必须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动态调整原则

医院所处的环境及其各种条件变化越来越快,在某一时间段上做出的定岗定编只可能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意义。医院人力资源编制应该根据医院发展、学科建设、工作效率、经营管理水平等因时因地制宜,实施动态管理,以满足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旦某些关键因素产生新的变化,定岗定编就需要跟着进行调整。

三.定岗定编的主要依据

1.卫生部1978年《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

2.人事部发[2006]70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3.卫生部[1994]第30号《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4. 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

5. 国内同等规模医院的定岗定编经验。

   以上文件和规范只是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加之个别文件制定的时间较长,目前医院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理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标准可能存在不符合医院实际之处。因此,具体实施定岗定编时,在坚持遵循以上文件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充分结合医院的实际,并参考国内同等规模医院的定岗定编经验,以使我院的定岗定编方案切实可行。

   定岗定编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医院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预测,以便更好地促进医院实现业务目标。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预测的,因此,定岗定编要充分结合医院实际的运行状态,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同时,定岗定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手段,需要配合绩效考核和二级分配方案的实施。否则,各部门和科室都会抱怨工作人员太少,医院如盲目增加人员,工作效率将会降低。因此,要号召医院所有科室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培训学习确保全院员工认识定岗定编工作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引导全院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各种成本等意识,推动定岗定编工作的顺利开展。